本文梳理了目前行業碰到的突出問題,如下:
在工藝技術層面上,一是很大一部分污染源,特別是中小微型污染源之前多采用了低效或無效的治理設施,大量低效失效的治理設施需要升級改造。由于治理成本高,中小微型污染源難以采用焚燒等高效治理設施進行治理,缺乏針對中小微型污染源的低成本高效治理技術;
二是關鍵吸附、催化材料性能標準還不完善,市場混亂,對整體治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擾;
三是部分工藝技術選擇與運用不合理,造成部分高效治理設施低效運行;
四是對工藝安全重視不夠,造成近年來治理設施安全事故頻發。
在企業層面上,一是民營中小企業占比高,因企業規模小,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薄弱,缺乏行業競爭力,近年來數量眾多的無核心治理技術的小型企業被淘汰;
二是行業內墊資類項目越來越多,工程款拖欠嚴重,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發展經營;
三是最低價中標機制導致行業惡性競爭,原材料、人工等成本上漲,行業整體利潤率降低等。
VOCs廢氣治理行業在環保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發展迅速,但仍面臨多重痛點,制約其效率和可持續發展。
以下是該行業的主要痛點分析:
1. 技術復雜性與適用性難題
成分復雜:不同行業排放的VOCs種類差異大,單一技術難以高效處理多種成分。
技術匹配難:治理技術(如吸附、催化燃燒、生物法、RTO/RCO等)需根據濃度、風量等參數選擇,但企業常因技術認知不足導致選型不當,處理效率低。
二次污染風險:如活性炭吸附后脫附不徹底導致危廢增加,燃燒法可能產生NOx等副產物。
2. 高成本壓力
初始投資高:RTO等高效設備成本動輒數百萬元,中小企業難以負擔。
運維成本高:活性炭頻繁更換、催化劑失活更換、能耗費用(如RTO天然氣消耗)推高長期成本。
隱性成本:監測系統維護、環評手續、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等附加投入。
3. 政策與監管挑戰
標準執行不一:各地排放標準、監管力度差異大,部分企業為降本偷排或閑置設備。
政策變動頻繁:環保要求升級導致企業頻繁改造設備,增加不確定性。
監管漏洞:在線監測數據易造假(如調整采樣條件),執法難度大。
4. 行業亂象與市場無序競爭
低價惡性競爭:部分企業以低價中標,采用低效設備或簡化工藝,導致治理不達標。
設備質量參差:市場充斥劣質活性炭、低效催化劑,影響整體治理效果。
服務能力不足:中小環保公司技術薄弱,缺乏全流程設計、安裝、運維能力。
5. 監測與數據管理短板
實時監測不足:依賴人工采樣,無法連續監控,難以快速響應超標排放。
數據準確性差:監測設備校準不及時或人為干擾,導致數據失真。
信息化水平低:缺乏大數據分析能力,難以優化治理工藝或預警故障。
6. 副產物處理難題
危廢處置難:廢活性炭、廢催化劑等被列為危廢,處理成本高且渠道有限。
資源化利用低:回收的VOCs(如溶劑)純度不足,難以直接回用,經濟性差。
7. 意識與人才瓶頸
企業認知不足:部分企業視環保為負擔,存在應付檢查心態,設備“裝而不用”。
專業人才短缺:缺乏兼具化工、環保、設備管理的復合型人才,影響技術選型和運維水平。
8. 跨區域與跨行業協同不足
園區集中治理難:中小企業分散,難以統一規劃集中處理設施。
行業差異大:化工、噴涂、印刷等行業排放特性不同,治理方案難以標準化推廣。
說了這么多痛點,有什么解決辦法呢?DeepSeek給出了幾點思考方向,供參考:
政策引導:強化標準統一與執行,加大補貼或稅收優惠。
技術創新:開發高效低耗技術,推動模塊化、智能化設備。
行業整合:淘汰低端產能,培育具備技術、資金、服務能力的優秀企業。
數字化升級:推廣物聯網實時監測與AI優化控制,提升管理效率。
VOCs治理需技術、政策、市場多方協同,方能突破痛點,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平衡。
河北宏順旺吉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始終致力于打造科技環保,創造藍色未來~
上一篇: 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安裝調試期間,數據能否作為執法依據?
下一篇: 上千家企業換炭,上百套RCO迎“大考”!市局出臺VOCs治理